刊名: 上海塑料 Shanghai Plastics 主办: 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周期: 双月刊 出版地:上海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9-5993 CN: 31-1770/TQ
1,4-环己烷二甲醇(CHDM)是一种含六元环的二元醇,可由许多生物基路线合成。CHDM在聚酯纤维、聚酯薄膜、瓶用聚酯和聚酯树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以CHDM为原料合成的新型聚酯具有良好的透明性、耐磨性、耐冲击性和耐腐蚀性等优点。介绍了CHDM的结构、性质以及合成方法,讨论了1,4-环己烷二甲醇基均聚酯和1,4-环己烷二甲醇基共聚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顺反异构体对聚酯性能的影响,并对CHDM及其聚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聚丙烯层压纸(PPLP)具有防水、耐化学腐蚀、耐高温、柔韧性好等性能,同时具备固体绝缘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液体绝缘材料的自恢复特性,在电力设备中应用前景广阔。介绍了PPLP在充油电缆、低温绝缘超导电缆等电力设备中的应用现状,阐述了其优良的电性能、空间电荷性能及老化特性,并分析了PPLP存在的问题。从材料性能优化、老化机制与寿命预测、环境和成本效益提升、新型绝缘系统集成及智能化绝缘材料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旨在为后续科研工作提供明确方向,助力电力设备设计者和制造者提升电力设备的绝缘性能和可靠性,推动电力系统的稳定发展。
利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滑石粉填充增韧聚丙烯(PP)材料,研究了不同含量的增韧剂(弹性体)和滑石粉粒径对PP材料火焰处理后的表面极性和粘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量的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弹性体加入能够增加火焰处理后PP材料的表面极性,粘接强度较高;继续增加POE弹性体含量,表面极性反而降低,粘接强度略有降低。使用较小粒径的滑石粉时,PP材料火焰处理后表面极性和粘接强度不如较大粒径的滑石粉填充PP体系。加入POE弹性体后,在110℃老化168 h后,粘接强度反而降低。
可发性聚苯乙烯(EPS)是一种由可发性聚苯乙烯珠粒经预发泡、熟化、成型等工艺制成的闭孔结构泡沫材料。EPS凭借其优异的能量吸收能力和应力波衰减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防护领域。以芳纶层压结构件为壳体、EPS结构件为缓冲装置,制备不同发泡倍率(40倍、30倍、20倍)的复合结构,并在不同环境温度(低温、常温、高温)下进行落头式碰撞试验,研究芳纶-EPS复合结构的抗冲击性能。结果表明:发泡倍率降低和温度升高均有助于提升系统冲击加速度幅值的稳定性;芳纶-EPS复合系统在发泡倍率为30倍时,达到最佳稳定性;环境温度对系统抗冲击性能的作用与发泡倍率密切相关,且对发泡倍率的作用具有区段性。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种沙林树脂增韧尼龙6(简称增韧PA6),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方法对增韧PA6在不同温度下等温结晶后的结晶行为进行研究,并应用热压成型工艺探索结晶温度对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韧PA6在170℃及以下等温结晶后只出现一种α晶型,有利于制品稳定性;在温度180℃结晶后有α和γ两种晶型共同存在。样品热压熔融后在不同温度(180℃、160℃、140℃)下等温结晶,通过DSC测试和FTIR测试发现均出现一种α晶型;对于增韧PA6的拉伸性能和抗冲击性能,结晶温度的变化对材料的加工性能影响不明显。
探究了注塑熔融温度对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PP+GF30)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实验选取210℃、230℃、250℃、270℃这4个熔融温度,测试材料的密度、热变形温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冲击强度。结果表明:注塑熔融温度对材料密度影响较小,而对热变形温度、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有一定影响,热变形温度随注塑熔融温度升高先升后稳;在250℃和270℃注塑熔融温度下,材料的热变形温度最高;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分别在注塑熔融温度为230℃和250℃时达到最大值,而冲击强度随注塑熔融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注塑熔融温度为250℃时,材料的整体性能最佳。
即食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化学迁移物可能通过接触食品迁移到食品中,影响食品感官特性,甚至危害人体健康。针对即食食品包装材料中化学迁移物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展开研究,分析了食品包装材料的分类以及常见迁移物质的来源与特性,探讨了迁移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对迁移行为的影响。基于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和毒性评估的风险评估流程,提出了选择符合标准的安全材料、优化生产工艺、采用多层结构材料及合理设计包装形状等综合控制策略。结果表明: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可显著降低化学迁移物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为即食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监管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工艺转向架是动车组检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主要用于车体的支撑和移动操作。然而,原有工艺转向架在行进速度、移动平稳性、操作便捷性以及安全性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直接影响铁路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通过对原工艺转向架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优化设计了一种新型工艺转向架,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其性能的提升效果。改造后的工艺转向架通过结构优化、智能化控制和安全机制强化,在性能上实现了全面提升,更好地满足了动车组检修的需求。
综述了浸润剂涂覆工艺对玻璃纤维性能提升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纳米级涂覆技术、多组分协同配方、等离子体辅助涂覆及智能响应型涂层等策略。通过改进浸润剂涂覆方法,不仅可有效增强玻璃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还能提高其使用寿命和耐久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浸润剂涂覆工艺正朝着多功能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其在高性能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开辟了新领域。
玻璃纤维聚酯树脂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了玻璃纤维聚酯树脂复合材料的组成和性能特点,阐述了其在智能可编程复合材料、高性能航空航天结构件、可降解环保包装材料以及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玻璃纤维在聚酯树脂中的增强机制,包括纳米尺度界面相互作用机制、应力传递和分散增韧机制、多尺度协同增强机制及动态自适应调控机制。
以“聚合物原料与助剂”课程为例,基于知识图谱探索工科课程教学改革。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创新不足、课程体系滞后、课程思政实效性欠佳等问题,提出借助知识图谱构建目标引领-内容适配-方法创新-评价增值-思政领航的新型教学体系。通过梳理知识内容、优化教学活动、整合学习情况,形成多层网络知识结构,重构学科知识体系,并结合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及多元评价体系,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教学改革显著提升了知识整合度、学生参与度和育人效果,为新工科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
探讨了国有大型化工制造企业下属转制科研院所的小额采购管理模式优化策略。针对科研院所高频次、零星采购的特点,提出了完善分级审批机制、形成多元化供应商管理模式、加强科研计划性与信息化建设等措施。通过优化采购流程与管理体系,旨在平衡合规与效率,满足科研创新需求,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正>~~